欢迎访问银川市教育局官方网站~
依申请公开:申请 查询

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生活常识大比拼活动

2019-12-09 10:38

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生活适应小组特此举办第一届中段“生活常识大比拼活动

比赛前,本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比拼方案和比拼题目,各班生活适应老师按照学生能力分出A/B/C组,最后将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统合分场地进行活动。各场地人员安排明确,保证了活动有序进行。

这次活动我们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节日、文明礼仪、家用电器/厨房用具、特殊服饰及职业。

生活常识大比拼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位老师、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知识掌握的情况,见证孩子们从进校前到进校后的一系列变化和成长的过程。能认识到孩子在哪一方面做的比较好,哪一方面有所欠缺,今后家庭教育康复指导作为参考

在比赛中,这些特殊孩子的语言表达,虽然看上去有些稚嫩和迟钝,但他们那股认真劲,那股不甘示弱的精神,赢得了现场评委、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同时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想成为合格公民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各个组的大比拼活动正式开始了,老师抛出问题,学生积极抢着应答,有位脑瘫学生说“我也想上去答题”,有位上课不主动、不举手的学生在带动下勇敢的举起了手。

镜头一:C组活动现场。C组学生基本都为认知能力弱,无语言,理解能力低的学生。通过实施活动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妥当,会让学生不理解、不会、乱指认等。2、课件展示图片时因孩子能力弱,应先让其观察图片具体细节内容,对图片进行认识和了解,再进行提问。3、图片的比例不合适,比如“厨具”中的碗筷和电冰箱一样大,会对C组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和误解。4、对C组学生的支持下策略还是较少了,体现的不明显。5、学生积极性和兴趣调动的空间不大,如何让C组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展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面是以后活动中需注意的一点。

在四个主题中,C组学生对于节日的常识和经验较欠缺,家用电器和厨具更熟悉一些,职业的理解不深,只局限于身边的、常见的。没有走出去和打开知识面和视野的感觉。

镜头二:B组活动现场。依据四个方面的主题,B组设计了连线、配对、竞赛等活动内容。从活动现场来看,学生对平常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在题目出示后迫不及待的进行抢答并回答出正确答案。他们很想展示自己呢!学生在竞赛时竞争意识较强,会暗暗较劲“我比你厉害”!尤其六年级的学生表现很突出。

通过活动,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学生在认识节日时,识字量大的学生就会很快的进行指认,识字量达不到目标的学生会反应慢一些,看看图片才能连线或指认。

我突然明白过来,课件展示的内容是“字配图”,连线也是将文字和图片匹配。这就有些偏向于“语文”了,难道这是在考验学生是否认识“教师节”三个字吗?其实不是的,“节日”这个主题其实是考验学生对节日的认识,包括来源、习俗、活动等。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节日活动、节日习俗、节日吃的食物、节日场景等,让学生在众多图中听指令进行指认。比如找出和“中秋节”相关的场景图片。

镜头三:A组比拼活动现场情况。A组活动中多以问答、抢答、猜一猜的形式为主。陶老师不仅只提问课件中的问题,还会在此问题基础上“生根发芽”扩展其他更多的内容,比如:安全教育、知识面的扩展,A组学生十分喜欢这种活动方式和内容,能积极的进行抢答、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满满的自信心。家长也沉浸在陶老师的提问和讲解中,引得家长“哈哈大笑”。

其实在比拼活动前,老师们对课件内容进行了审核,也对一些题目的内容和提问方式产生了疑问:学生是否能理解?是否能说出答案?但比赛开始后,老师们“放下了一颗心”,A组的学生原来知道的这么多!能这么积极的进行抢答!这都是出乎意料的。也因此发现了对于A组的题目还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应和学生生活经验和常识,再对比新课标筛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这样活动会更“有意思”。

在意犹未尽中,活动接近了尾声。此刻由记录员老师统计出各组学生现场表现情况,各班在A/B/C/组学生中选出一名得分最高的学生荣获“生活常识达人”奖项颁发奖状。在老师统计分的过程中,能看得出来同学们在翘首等待自己的成绩,看是否能登上光荣榜。在老师公布名单时,学生和家长们在仔细听名字,想看“花落谁家”。

看得出学生们意犹未尽,仍留连于知识的宝藏里。相信通过本次比赛,学生们不仅领略了知识宝藏的深邃与广博,也体验了比拼之路的紧张与快乐。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提高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