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体)育局,市直属各高中学校:
现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工作方案
银川市教育局
2025年3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联系人:马思远,6888698)
附件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精神,加快构建银川市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结合银川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创建自治区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为抓手,以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为载体,着力推动我市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到2027年,特色项目覆盖大部分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成效更加突显,打造一批办学特色鲜明、覆盖领域广泛、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的现代化普通高中,持续擦亮“教育在银川”品牌。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布局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建设
建立常态化建设机制,分类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和文化传承、学生成长需求、区域功能定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优先布局自治区科技创新类、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普职融通类等特色高中类别,并结合银川市实际,布局数理类、国防教育类、艺体类等更多特色类别,梯次推动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加快推进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培育创建
1.培育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激发发展活力,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结合自身特色文化和发展的潜力点、优势点,找准定位,打造长期坚持、持续发展、有较广覆盖面和受益面、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彰显学校特色的高水平特色项目,推动学校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
2.建设特色学校。以特色品牌提升发展质效,总结提炼特色项目建设成效,研制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加入自治区特色学校联盟并申请创建特色学校,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品质和办学风格,提升办学质量,提高育人质效。
(三)特色高中建设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坚持一校一案,遴选一批试点学校、建设一批特色项目学校、储备一批特色培育学校,已认定的特色高中,及时提炼特色高中建设经验,以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牵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依托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加快发展,实现银川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具体措施及步骤
(一)推动“五育融合”发展。立足校情学情,全面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成才观,进一步完善“五育融合”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拓宽育人渠道,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学校特色实践育人体系,改革学校评估考核方式,加快促进学校样态、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等深度变革。
(二)推动特色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提升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制定具体课程实施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丰富课程选择,完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合理满足学生选课选考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注重科学的学习指导,开展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通道和空间。
(三)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聚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学生个性潜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推动学段有效衔接。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向两端延展,探索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协同育人、携手共进的办学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融合发展。对接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营造、育人方式改革以及特色学科建设等,探索建立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道路。
(五)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升。立足学校特色项目发展需求,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培训力度,组建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团队。依托银川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及教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学科基地校等资源建立师资人才培训基地,为教师和校长培训提质增效。
(六)推动校园文化提升。在对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深挖学校内部潜力,激发学校优势特质,寻找学校发展突破口,深耕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在特色形成和品牌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四、有关要求
申报程序按照校级申报、市级评审、自治区级择优认定的程序进行。市级评估时,以普通高中办学能力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在创建、评价、考核等方面开展指导。已成功创建的特色高中在教学安排、教师选聘、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经费使用要坚持“强化统筹、突出重点、讲求绩效、规范透明、强化监管”的原则,统筹管好用好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与特色方向所匹配的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条件、学科教室建设、创新实验室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等。